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场分析 >  > 正文

中国经济地理大变迁中的“山河四省”_今日最新

时间 :2023-03-29 11:42:43   来源 : 第一财经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引发全民焦虑。而随着各省陆续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区域分化成为继总量负增长之后,另一个热议话题。

截至3月27日,至少24个省份公布了去年的人口数据。其中15个省份的常住人口较上一年有所增长,出现负增长的9个省份里,除了湖南(-18万)、上海(-13.54万)地处南方外,剩下的都位于东北与华北。


(相关资料图)

东北不消说,情况大家都清楚。去年,除了山西微幅增长了8800人外,包括山东(-7.2万)、河南(-11万)、河北(-28万)、北京(-4.3万)、天津(-10万)在内的华北各地,人口均呈现负增长。

这已经是华北近几个月来第二次引发舆论关注了。今年春节期间,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曾以“山河四省”的新头衔意外出过一次圈。

当时,晋冀鲁豫四省的年轻人在省界互射烟花,拍摄短视频上传,戏称是“山河内战”。之后又衍生了一系列的黑色幽默段子,比如“山河四省互不侵犯条约”“山河四省互不嘲笑条约”……从古时四方仰视的中州之地,到一百年前作为根据地名的晋冀鲁豫,再到如今充满自嘲的山河四省,称呼变化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经济地理的巨大变迁,这一过程中,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辉煌时代

即便是今天最轻佻的地图炮,也不敢不承认山河四省曾经的辉煌。当初大禹划分九州,山河四省便囊括了冀、兖、青、豫四州及徐州部分之地,堪称“半壁河山”。到了汉代,全国五大都会(简称“五都”,分别是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之中,有四个位于山河四省。

其中,洛阳和宛(南阳)所在的河南就不消说了。一句“老家河南”的广告语,道尽了这里作为夏商故地、中华源头的江湖地位。特别是洛阳,和隔壁的长安作为中国城市史上闪耀时间最长的双子星,构成了中国历史前半部的核心。

齐国故都临淄所在的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而赵国故都邯郸所在的河北之地,虽然以盛产“慷慨悲歌之士”闻名,但其实,凭借广阔的大平原,从秦汉到隋唐,这里一直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而发端于此的安史之乱,不仅动摇了大唐统治,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就连如今人口最少、经济体量最小、存在感最弱的山西,要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也是难以忽视的重磅存在。除了河南、陕西,如果要评中国历史前半夜的“第三省”,我想应该就要数山西了。

“两山夹一川”的山西,被称为“华北脊梁”,高起的地势使得王朝无论是定都长安还是洛阳,山西都是最为倚重的地理屏障。

先说长安。虽然其所处的关中盆地,顾名思义,在大多数方向上都有一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关隘——东面是函谷关,西面是大散关,东南面有武关,西北面有萧关,一旦有敌军来犯,只要将关门紧闭,京畿便固若金汤。唯独在山西方向,是一个地理敞口,如果不守住山西,长安就很危险。

想当年李渊就是从太原起兵,沿着汾河谷地一路南下,从蒲津渡过黄河,一举拿下长安,奠定了大唐基业的。所以唐朝建立后,深知山西重要性的诸位帝王都非常重视太原。武则天时,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之外,于晋阳置北都。到了玄宗朝更进一步,改太原府为北京。

再说洛阳。尽管其北面有黄河天险,但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说,单守黄河是守不住的,必须将防线往北推移,守住山西,堵住太行八陉。否则北方攻来的军队,往南可以直扑洛阳,往东可以进犯河北。

事实上,后来安禄山起兵造反,为了防止唐军抄他的河朔老巢,就花了好多精力争夺“常山(石家庄)——井陉——太原”一线。虽因名将李光弼的奋死抵抗,太原未能夺下,但好歹堵住了井陉这个口子。

安史之乱一把火,终结了长安、洛阳千年的繁华,却意外令太原迎来了极盛之时。五代十国中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其创立者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刘崇均称帝于太原。可以说,唐末宋初之际,太原是搅动整个天下局势的发动机。

到了北宋,由于运河作用日显,更东面的开封走上了历史舞台。极盛时全城人口高达150万,超过汉唐的长安城和明清的北京城,是中国历代古都之最。其影响延续至今,比如它的儿化音、它的黄河鲤鱼,都在千里之外的杭州得到了传承。

但盛极而衰,“靖康耻”,不仅是“臣子恨”,更是“四(省)民泪”。随着徽钦北狩、高宗南渡,山河四省从此步入了长达千年的衰退期。

衰颓时代

山河四省的衰颓,首先反映在经济上。

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统一于中原地区。但与此同时,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在经历了春秋吴越时期的初步开发,六朝的日渐繁荣,到唐宋之际,已正式取代中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像我们今天熟知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就是出现在北宋时期。而宋室放弃洛阳,定都开封,也是因为后者更靠近运河,便于漕运。

稍晚于经济中心的南移,中原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也在北方契丹、女真、蒙古诸族轮番南侵甚至入主中原的过程中最终丧失。北京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中国新的政治中心。

伴随经济中心的南移与政治中心的北迁,曾经居天下之中的山河四省,逐渐衰落了下去。

河南自不必说,宋室南渡后,中州之地再也不复往日荣光,就连称呼也从“中原”变成了“河南”。儒学中心山东,也因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率领孔氏精英扈跸南迁,在衢州另建家庙,形成南北两宗,失去了独尊地位。而山西“两京屏障”的作用,则逐渐让位给燕山。虽然明清之际,晋商一度风光,但山西的地位却并没有因此提升。如今人们能记起的,只有洪洞大槐树,那是老家的方向,也是回不去的故乡。

更不幸的是,连年战争引发黄河改道,夺淮入海,给了本就在走下坡路的中原经济又一沉重打击,曾经富庶的河南、山东由此沦为贫穷的黄泛区。直到1855年,黄河才重新北返,注入渤海,河道走向最终定型。但此时,一个属于海洋的新时代悄然来临。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轰开了五个通商口岸。此后,长江沿线城市陆续开埠,而已成为地上河、丧失了航运价值的黄河流域则被人彻底遗忘。

虽然随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德国人一度下血本将青岛营建为山东第一大商埠,天津也因“九国租界”而崛起,它们与南方的上海一道,构成了民国时代的一线城市组合——“上青天”,但并没能将所在省份整体带入新时代。相反,青岛的德据史,割裂了胶东与山东的关系。

而天津的崛起,更是客观上导致了河北的衰落。这个曾经的卫所,在开埠后先是夺走了保定的直隶总督府地位;进入民国后,更成为北京城下野大总统们的避居所;再然后,天津直辖了。试想,如果江苏剜去苏州南京、浙江抠掉杭州宁波,广东没有了广州深圳,还能创造现在的繁荣吗?

至于深处内地的河南,更是在军阀的连年内战中,被折腾得体无完肤、饿殍遍野。唯一的模范省山西,也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受到重创。而这,也奠定了山河四省此后近百年的运势走向和公共形象。

迷惘时代

1949年以后,山河四省一度焕发新生。比如“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多达30个布局在山河四省,数量仅次于东北的56个。

其中,太原凭借“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地利优势,成为西安之后,落户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总共有11个。包括太原一电厂、太原二电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化肥厂、晋西机器厂、江阳化工厂、新华化工厂、汾西机器厂、兴安化工厂、大众机器厂等,由此奠定了太原的华北工业重镇地位,并且延续至今。

河南也收获了10个重点项目,数量上与吉林并列全国第5。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焦作、平顶山等地,形成了郑洛汴工业区。其中尤以洛阳为主,包括大名鼎鼎的洛阳拖拉机厂,以及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洛阳柴油机厂、洛阳热电站等,曾经的“十三朝古都”,一举变身为新兴的机械工业城市。

但这种计划体制下的繁荣,终究还是随着市场大潮的来临,被打回了原形。而山河四省独特的区位与禀赋,更是令它们在发展上遭遇到种种尴尬与迷惘:

丰富的煤炭储量,让山西成了全国的能源基地;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被要求装满全国人民的“米袋子”;河北不得不对产业发展自我设限;即便是作为北方门面担当的山东,这些年也逐渐被广东、江苏拉开了差距……

为什么最近山河四省突然爆火,就是因为委屈。这里既不是最发达的区域,也不是最落后的地方,这反而使得它们成了最被忽视的地区。

以经常被拿来举例的教育来说,山河四省3.1亿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弱,但在优质大学方面,除了山东好一些,其余三省甚至都凑不出3所211大学——河北唯一的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还在天津。

本地优质高校的稀缺,加剧了四省学子高考的难度,逼出了衡水中学这样的应试“名校”。

越来越多的四省民众背井离乡,造成了本地人口的负增长,同时也在彼此之间催生出某种“想象的共同体”,造就了这一波“山河四省”概念的突然走红。

客观地讲,最近这些年,从扶持中部崛起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到郑州入围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层面也在努力助推山河四省重振辉煌。只是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地理的变迁自有其内在逻辑。

好在中国足够大,只要不限制人口流动,总有适合山河四省民众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和舞台。既然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山西填全国”,都没有影响流出地的历史进程,这一轮山河四省的人口减少,我们也不妨坦然面对。

(作者系长三角区域城市观察家、允九智库研究员、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主理人)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