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场分析 >  > 正文

[转载] 浙江常见烟管螺识别指南

时间 :2023-08-04 19:57:06   来源 : 哔哩哔哩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自然青年 ,原作者李俊龙(Future)。已获得授权。

原文url:/s/c0f-zIQq6tdSPfBud40BWQ

修订和增补声明:gipsy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转载前修订。修订和增补部分以墨绿色标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它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地上怎么会有螺蛳?

还有的人可能会认为:钉螺!会传染血吸虫病!

这些都不对!其实它的名字叫烟管螺,虽然烟管螺看起来长长的,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具有尖尖壳顶的钉螺,但实际上它们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蜗牛,隶属于腹足纲,肺螺亚纲,柄眼目下的烟管螺科。

我们所熟知的蜗牛大多来自柄眼目,这个目里的物种的特征即具有四根触角,上面两根长的顶端长着眼睛,负责感光(柄眼目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下面的两根短的负责嗅觉,而且它也不会携带血吸虫,是一类对人无害的小动物!

如何辨别是否是烟管螺?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种长条形的“螺”实际上是一种蜗牛,但不单单烟管螺,还有许多蜗牛也具有这样长长尖尖的贝壳,常见的有扭轴蜗牛科(浙江常见的有双色胡氏螺)钻头螺科(浙江常见的有棒形异钻螺)艾纳螺科(浙江常见的有康氏奇异螺)的物种,那我们该如何分辨呢?

答案是.........看壳口!

成体的烟管螺通常有加厚外扩的外唇,呈现瓷白色或角褐色等颜色,而且壳口有明显的被称为上下板的凹凸结构,非常好识别。(PS:烟管螺在幼体时没有这些结构,需要注意。)

钻头螺科(异钻螺属)的物种在成体时,壳口也不会加厚外扩,该科大多数物种都很小,软体部分为黄色。

再仔细观察壳口,烟管螺的壳口有许多凹凸的结构,通常都能看到上板和下板,而艾纳螺科(康氏奇异螺)的物种则无此特征。

双色胡氏螺,虽然壳口会外扩,而且也有一些齿,类似上下板的特征,但是双色胡氏螺的软体颜色为橘红色与黄色,而烟管螺科的物种大多为浅灰色淡褐色绝没有橘红色,同时,与烟管螺的板结构相比,多数齿并没有很大的纵深。因此很容易与烟管螺区别。

另外,烟管螺科的物种基本上都是左旋的(极少种类的右旋)而大多数蜗牛普遍都是右旋,也可以据此来分辨。我们现在学会了如何分辨烟管螺,如果想更深入去进行鉴定其种类,还需要花一点时间来了解一下烟管螺的结构!

烟管螺的英文名叫做Door snail,为什么是Door?它的门在哪里?烟管螺不同于所有蜗牛的一点就在于此,这个“门”是位于体螺层的一个特殊结构,被称为闭板(Clausilium),闭板通过富有弹性的柄系带连接在壳轴上,闭板是能够开合的,但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它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只能从内向外打开,是一扇单向开合的门。当温湿度适宜的时候,烟管螺的软体部分会从壳内钻出,这时候就会推动闭板,进而打开这扇“门”,而当它要休眠时,软体部分缩入壳内,闭板会因为弹性而关闭。(演示↓)

但是,门关上了,那它们怎么呼吸呢?国内大多数烟管螺有两条气体通道,其中一个是烟管螺壳口明显可见的凸出结构,将贝壳壳顶朝上,壳口面向自己,靠上的那一枚叫作上板(superior lamella),靠下的那一枚叫作下板(inferior lamella),它们在壳内的样子如下↓

这两枚板形成了一个通道,而闭板不会挡住它,于是它就成了进行呼吸的通道。另一个是体螺层侧面的一条线一样的褶皱,这条褶皱叫做主襞褶(principa lamella),主襞褶位于上腭褶(upper palatal plica)和闭板的上方,也是一条没有阻挡的气体通道。

另外,有些生活在潮湿地区的烟管螺还将一个称为下轴板(subcolumellar lamella)的结构特化,形成了另一条呼吸通道,增强气体交换效率,拥有这种结构的烟管螺通常可以明显看到它们延伸至壳口的下轴板。

如果从侧面观察烟管螺,能看到几条线条,有些种类会有一条月牙形的竖线,被称为月状襞(lumella),有些种类会有好几条横向的平行细线,这些结构是壳内的褶皱,统称为腭褶(palatal plicae),它们的作用是抵住闭板,限制闭板的闭合位置。

不同的种类,腭褶和闭板的形态也不同,腭褶和闭板是烟管螺科独一无二的特征,也是用于烟管螺分类的重要特征。

通过以上的了解,不知现在的你是否已经惊叹于烟管螺的精妙结构,开始对这种神奇的小动物感兴趣了呢?

既然已经对烟管螺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将带大家分辨浙江省内七种常见的烟管螺(附带 简易检索表 ←在文末,仅限本文提到的物种)。

PS:在进行物种鉴定查阅的时候需要记住一些比较关键和常用的结构名词,读者可以按照上面的图片去记忆一下,在这里列举比较重要的:口唇(外唇)(peristome margin)、上板、下板、腭褶、月状襞、下轴板。

1.尖真管螺Euphaedusa aculus (Benson,1842 )

浙江最常见烟管螺,我们平常生活中能见到的烟管螺通常是该种。你可以在花盆底下,雨后的墙壁,荫蔽的角落里找到它,尖真管螺属于较小型的物种,体长通常在13-18mm之间。

尖真管螺的模式产地为浙江舟山,这个物种的命名和鸦片战争有关↓

1840年7月,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军在厦门与中国军队交火之后,北上攻占了浙江舟山群岛的定海城,作为英国舰队的前进基地,英军中有一位名为康托尔(Theodore Edward Cantor)的军医助手,康托尔受时任印度总督乔治·伊登伯爵的聘请,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采集中国的动植物标本,在英军登陆舟山之后,康托尔就立即开始了标本的采集。由于水土不服和舟山人民群众的持续反抗斗争,1841年2月,英军放弃舟山而转占香港,康托尔也因在军中染病而离开舟山,但此次旅程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他将这些标本带到加尔各答后转交给各领域的专家进行研究,这些标本中就包含了我们熟知的一些物种,如拉步甲、舟山眼镜蛇、黄喉拟水龟、灰尖巴蜗牛、真鲷等,尖真管螺、雨拟管螺也在其中。

2.陶管螺Tauphaedusa tau(O. Boettger, 1877)

陶管螺和尖真管螺一样,也是浙江最常见的烟管螺之一,体型小,在10mm左右,经常会混在花卉苗木的土壤中被运输到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有分布,不过笔者和笔者的朋友仅在靠近山麓的地方发现过此种,也可能是观察不仔细或采集时间不合适所致。本种曾经被置于真管螺属 Euphaedusa,称为“细长真管螺”,后被独立为陶管螺属,该种被作为该属的模式种。

陶管螺的模式产地为日本京都。该种与尖真管螺为浙江省最常见的两种小型烟管螺,分辨方法比较简单:将壳口面向自己,观察壳口是否有明显可见的下轴板,下轴板明显可见的是陶管螺,反之则是尖真管螺。另外,尖真管螺的体型要比陶管螺大一些,也可以通过这个特征进行鉴别。

3.雨拟管螺Hemiphaedusa pluviatilis(Benson, 1842)

中大型烟管螺,壳高25mm-30mm,是浙江中大型烟管螺中唯一一种贝壳体色较浅,呈淡黄色(角黄色)的种类。目前笔者知道的(浙江省内)产地为宁波,舟山和丽水(gipsy注:该种在杭州临安天目山也有分布),笔者所拍摄的图片中的标本即采集自丽水地区。该种的胎壳比较脆弱,在对标本的保存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胎壳的保护。雨拟管螺的模式产地为浙江舟山,这个物种的命名也和鸦片战争有关(见上文尖真管螺简介)。

4.麦氏拟管螺 Hemiphaedusa moellendoroffiana(Heude, 1882)

大型烟管螺,壳高27mm-30mm,是浙江常见中大型烟管螺中唯一一种成体具有双唇结构的物种,辨识度很高。该种的月状襞形状为一条圆滑的弧线,很优美,而且双唇结构的壳口很厚实,壳比较厚重,个人比较喜欢。原本所在的亚属Hemiphaedusoides现被提升为属(不知是否可以翻译为拟管螺属(或 类拟管螺属),但意思似乎重复了),本文仍按拟管螺属Hemiphaedusa处理。

麦氏拟管螺的模式产地为安徽宁国。

该种应该分布较广,笔者知道的产地有杭州和绍兴(诸暨市)。笔者采集自诸暨的标本通常壳皮腐蚀很严重,壳皮几乎全部腐蚀,壳体呈灰白色,推测是因为产地潮湿(峡谷溪流附近的腐叶堆)所致。

另外麦氏拟管螺有一亚种无齿拟管螺H. moellendoroffiana edentula(Schmacker&Boettger, 1894),与原亚种的区别是前者的下轴板延伸较弱,在侧面观察没有凸起(齿)。但笔者观察发现在同一地区分布的麦氏拟管螺,无齿个体与有齿个体都存在,个人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变异或者壳体发育过程中的增生,没有区分亚种的必要。

5.主教小丽管螺Formosanella friniana(Heude, 1890)

大型烟管螺,壳高28mm-32mm,5-6条平行腭褶非常明显,是非常好区分的物种之一。该种本来置于丽管螺属 Formosana (原来是卵旋螺属 Oospira 下一亚属,后提升为属 gipsy注:该种在动物志中以异名Formosana timalthea梯氏丽管螺出现),后来原小丽管螺亚属独立了新属小丽管螺属Formosanella,该种被移动到该属。该种的种加词词源笔者没有找到,笔者参照了2021年上海国际贝展展柜中标牌上拟定的中文名。

主教小丽管螺的模式产地为安徽休宁。

该种相比其他种类(仅限本文)比较少见,笔者观察和大佬那边获取的情报看来产地似乎只有杭州(市区)和金华(北部喀斯特与火成岩混合区域、南部丹霞地貌区域),该枚标本为笔者的学长(决明)赠送,采集于杭州植物园。

6.斯氏长管螺 Macrophaedusa cecillii(Pfeiffer, 1852)

大型烟管螺,壳高28mm-36mm,月状襞弓形,外唇外扩较强。此种是笔者采集和观测数量都较多的一种,目前笔者已知的几个分布地为台州、金华、舟山、杭州、宁波、温州、丽水。笔者推测华东地区都有分布,在浙江分布比较广,是浙江最常见的大型烟管螺。

《中国动物志 烟管螺科》记载的弗氏拟管螺 Hemiphaedusa fortunei(Pfeiffer,1852)是此种。Pfeiffer 基于采自上海的标本描述了Clausilia fortunei,也就是后来的H. fortunei。2001年Nordsieck 将其处理为斯氏长管螺 M. cecillii的异名。

斯氏长管螺的模式产地为上海。(gipsy注:该种在上海的模式产地可能为大小金山岛,但现如今严禁登岛,故不可考证)

笔者在台州市的低海拔(80m)和高海拔(1300m)均采集到过此种,高海拔的种群,壳体更为修长,低海拔则较矮胖。经过笔者观察,该种为卵胎生,可直接生出幼螺。另外据金华的陆贝大佬gipsy描述,他在金华的丹霞地貌采集到过斯氏长管螺,但那号标本非常短小,推测可能是丹霞地貌的岩体高温干旱,砂岩钙元素稀缺,环境恶劣所致。

7.标枪长管螺 Macrophaedusa veruta(Heude, 1890)

大型烟管螺,壳高28mm-36mm,月状襞笔直,较宽,外唇外扩较弱,壳口的两侧比较平行,和斯氏长管螺比较相似。此种在浙江似乎分布较狭隘?作者仅知道金华和杭州(市区),爱好者之间交流的标本大部分采集自杭州。

《中国动物志 烟管螺科》中记载的斯氏拟管螺 Hemiphaedusa cecillei(Philippi,1847)是此种(其中的学名变化有大乌龙,笔者搞不清楚,就不多赘述)。

标枪长管螺的模式产地为浙江杭州

此种有腭褶分离现象,即月状襞分离为多个平行腭褶,这点在鉴定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这种现象似乎比较普遍,尖真管螺中也有发现。

现在我们把这七个种都大致了解过一遍了,接下来教大家如何分辨这七个物种。

首先看大小,我们先把体型小的分出来,这两种为:尖真管螺陶管螺

虽然一般来说陶管螺相比尖真管螺会更短小一些,但在野外有时候也不太能感觉出这几毫米的体型差异,所以借助另一个很直观的特征可以让我们快速鉴别这两个种,那就是看壳口是否有明显可见的下轴板。还有一个方法是观察下板,陶管螺的下板比尖真管螺的要很多。参照下图,有明显下轴板的是陶管螺,没有则是尖真管螺

接下来是五种大型烟管螺的分辨方法,这五种之间,除了标枪长管螺和斯氏长管螺的辨认可能有些困难,其他的三种的区分很简单。

首先看壳口是否有明显的下轴板,若有,则排除长管螺属(斯氏和标枪)和主教小丽管螺

剩下的两种就很好辨认了,

麦氏拟管螺的成熟个体在壳口有双唇结构,且月状襞细长圆滑,壳体褐色或黄褐色。

雨拟管螺无双唇结构月状襞弓状,较宽,壳体角黄色。

接下来的三种里面,通过观察腭褶可以将主教小丽管螺分出,如果有多条平行腭褶的就是主教小丽管螺

标枪长管螺中会存在腭褶分离出现平行腭褶的现象,可能会和主教小丽管螺混淆,但标枪长管螺在腭褶部分有一块淡色区域胼胝增厚),这个是主教小丽管螺没有的(参照上图)。另外还可以观察壳口是否有不太明显的下轴板(参照下图),若有,则是主教小丽管螺(这个特征有时不太稳定,可能需要将壳口侧过来才能看到,但标枪长管螺中是看不到下轴板的)。

最后就剩下标枪长管螺斯氏长管螺了,这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话比较好分辨,单独分的话,如果观察不够多有时候也容易混淆。首先看月状襞,如果是弓形的那就是斯氏长管螺笔直的话就是标枪长管螺。

如果觉得上面那个特征不太好把握,可以看口唇的外扩程度,外扩强的是斯氏长管螺,反之则是标枪长管螺

如果上面两个特征都不好把握,那下面这个特征会更稳定些,需要俯视壳口内部,观察其下板的下降程度。若连续顺滑下降的,那就是斯氏长管螺

在中段突然下降不连续的,则是标枪长管螺。

以上就是浙江7种常见烟管螺的详细鉴定方法了,看着虽然不难,但如果不实际上手操作走一遍的话,还是很难在野外鉴定到种,需要多实践,多观察。

关于烟管螺的采集 ↓

笔者在这里讲一下关于烟管螺的采集问题,除了几个分布非常广的烟管螺,大部分烟管螺的分布都非常狭域,只分布在一个省、县甚至一个山头,有时候很难见到,在喀斯特地貌出现的概率会比较大,但也可能就只有一个坡面、一条沟里有。大多数种类都喜欢集中在一块区域,只要发现一个,通常就能找到许多。

烟管螺会在雨后会爬出来活动,可以在有地衣、苔藓附着的树干,岩石上寻找,天气不潮湿的时候通常在落叶堆下。另外笔者发现在寺院附近经常能发现烟管螺,采集时可以留意一下寺院。

因为烟管螺分布的狭域性,所以这篇推文并不适用于各个地区,华东地区的小伙伴可以对着这篇推文对自己手里的烟管螺进行鉴定,但其他地区的就不建议了,因为文中提到的5个大型烟管螺只有华东地区有分布。

另外,笔者附上一份自己手绘的5种大型烟管螺腭褶形态的墨线图,可以帮助大家快速了解这5种大型烟管螺腭褶的区别烟管螺科腭褶形态多样性~

如果你足够熟练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对着这个墨线图去鉴别物种~

再附上笔者自己编的检索表(仅本文中的7种)

笔者随扯 ↓

这篇推文其实在今年二月末的时候就开始写了,在三月中旬就已经把文章的主要文字内容、标本照片、墨线图、检索表都做完了,但那个时候经常出入实验室,比较忙,还剩下一部分文字内容就一直拖着没动,一直拖到了现在(其实是懒,拖了快5个月,真有你的),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过拖沓也有好处(还在给自己找借口),比如我在五个月时间里也学了,看了很多,增加了比较多内容,有些问题在那段时间还不是很清楚,但经过5个月磨炼!到现在写的时候就如鱼得水,写得很快,也让这篇推文的内容更充实!

在本文的最后,要感谢陆贝大佬 徐志杰(gipsy)对本文进行审阅和内容补充,大家可以去关注他们的网站 中国陆贝数据库虽然这个网站的内容目前还不是特别完善,但会持续更新。

同时也非常感谢城市荒野工作室的 魏羚峰城荒VC)慷慨地把照片分享给我们!让原本只有标本和分类内容的文章读起来不会太死板~

图:李俊龙、魏羚峰 

文:李俊龙

排版:李俊龙 陈景轩

审校:徐志杰          

gipsy:作为一名浙江的陆生贝类爱好者,我在烟管螺方面有一定的偏好,本想自制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曾花大量的时间,在半年内才厘清上文的斯氏长管螺和标枪长管螺的关系。Future大佬的推文浅显易懂地解决了浙江省的烟管螺辨识问题。在此对文章补充以下: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省地形的简略概括。多山的特征,标志着多样的栖息地、丰富的陆生贝类多样性。事实上,浙江省西北面为喀斯特地貌主导,是蜗牛生活的理想环境;西南面、东面以火山地貌为主,东南面则是丹霞地貌。这些地方虽然陆生贝类资源不及喀斯特区域,但也会有别样的收获。如此多样的地形与地貌,理应有着极其丰富的烟管螺类群。

然而事实恰恰与此相反。浙江省的烟管螺已知种类,比同纬度的湖北、四川等省份都少很多。除上述的几种较为常见的物种以外,仅有:

Hemiphaedusa labyrinthoides迷路拟管螺,分布于杭州和衢州

Zaptyx minuta微小褶管螺,仅已知分布于天目山

Zaptyx heudiana韩氏褶管螺(厄氏拟管螺),仅由《浙江家田贝类》记载分布于浙北。该书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

Macrophaedusa frankei福克长管螺,仅由《浙江家田贝类》《天目山动物志》报道。

共计11种。然而,我并不是特别相信这一结果。浙江的很多烟管螺物种,在我看来,很有可能都处于未发现的状态。

同纬度的四川、湖北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其中很多都是《动物志》中已记载的。这得益于19世纪该区域传教士活动及外籍人士组织的标本采集的结果。Secusan(石磙场,有传教士活动)这一地名是不少贝类的模式产地;仅Boettger et Schmacker, 1894一文中就发表了十余种湖北、四川的烟管螺新种,该文的背后是两次以四川峨眉山为目标的博物学爱好者组织的贝壳采集探险。

浙江在那时候受的关注较少,境内多数烟管螺科物种都在长江中下游其他省份(安徽、江苏、上海等)被首次采集、报道。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动物志 · 烟管螺科》《浙江家田贝类》等陆续成书,但浙江仍有许多区域未被探明,该区域实际有的物种未被指出。

2021年,陈哲宇(米爷)发表蛹状螺论文,指出龙岩裂唇螺Coptocheilus longyanensis在浙江温州有一处新纪录分布。这不禁证实了上述观点。事实上,恰恰在同一个地点的邻近区域,有爱好者发现了可能的烟管螺新物种。浙江的烟管螺实际物种总数或许确实不比湖北、四川,但也绝不止步于20种之内。

新种和新纪录多是由爱好者无意间发现的。中国陆生贝类资源的探明亟须大家的热情。作为爱好者的其中之一,以及一位土生土长的浙江贝友,我祝愿大家于亲近自然之中有所收获,也祝愿中国的蜗牛圈向好发展。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