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场分析 >  > 正文

黔东南:创新潮涌 动能澎湃

时间 :2023-08-05 09:06:29   来源 : 天眼新闻

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凯里市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选育出的玉米品种“力丰88号”通过国审、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全省第三、科技金融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和“零”的突破……


【资料图】

一项项硬核的科技硕果,勾勒出黔东南州加速推进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的坚实足迹,更折射出黔东南建设区域创新高地的澎湃动能。

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机制建立上加速构建、在主体培育上聚力攻关、在转化应用上突破见效、在队伍建设上持续用力,全州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抓政策建机制 厚植科技创新土壤

盛夏,走进黔东南州各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企业里,一项项科技成果诞生转化;田地间,一批批科技专家“传经送宝”;校园内,一次次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头脑风暴”……黔东南州科技创新潮正涌,科技成果凸显。

机制创新,让创新者轻装上阵。“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狠抓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先后出台《黔东南州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奖励补助办法》《黔东南州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构建了具有黔东南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通过源源不断的科技“活水”,浇灌全州创新“沃土”,全州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随着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黔东南州通过建立科技金融“政银”机制,在全省率先与邮政储蓄银行、建设银行签订《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州县一体协同机制,推动“科技转化贷”“科技研发贷”“科特派推荐e贷”等科技金融工作,累计支持全州科技型企业(农户)贷款2.81亿元,实现了新的跨越和“零”的突破。

同时,抢抓“桥头堡”契机,推动实施“科技入黔”行动,与佛山合建黔东南高新区“佛黔众创空间”,建成“东西部协作科技创新中心”和“广东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黎平县分中心”等。其中,打造致力做好产业协作、黔货出山、人才引育等的“佛黔众创空间”已建成路演中心等孵化场所32间,组建专职服务团队人数10名,引进创业导师14名、专业服务机构1家、入驻企业(团队)6家。

2022年,全州全社会研发经费累计支出19.03亿元,全社会R&D人员数2814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6.43亿元,较2021年增长46.3%。

贵州贵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双孢菇生产基地,工人正在采菇。 万再祥 摄

搭平台育主体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位于台江县台盘乡返乡创业园区的贵州方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一派繁忙,经过培训后,员工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认真挑选、包装、检验、打包。

方兴科技是一家新型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脱贫户)”的组织方式,建成集“种植基地+研发+深加工+全渠道营销”多位一体的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平台。

据公司副总经理杨星介绍,目前,该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魔芋爽、果蔬脆、茶叶、干制食用菌、腊味制品等产品在市场十分走俏,公司的7条生产线可消化香菇、南瓜、马铃薯等生产原料超7000吨以上,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带动了2097户农户实现增收。

这是黔东南州搭平台、育主体、优环境的生动缩影。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黔东南州围绕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着力推进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科技型成长梯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深入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打造了一批高精尖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麻江县生态健康食品加工孵化园。 邹艳 摄

同时,整合配置科技资源,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出实招,扎实推动前沿科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多点开花。先后推动酸汤自动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助力酸汤产业工业化量产,引进转化实施省、州科技成果项目112项;推动杂交水稻制种应用专利12项、地方标准3项、新品种11个;推动实施白市4号、湘林210等油茶品种,先后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项科技项目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

在此基础上,与佛山市共建东西部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个,实施地方特色农业产业项目89个;其中,30家企业获得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此外,积极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州内企业积极开展技术交易,累计登记技术合同2004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63.63亿元;建成1个州级技术合同登记站、16个县市登记分站;围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申领省级科技创新券64项。

一批科技项目乘势落地生根,见证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合作风生水起。

目前,黔东南州已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44个,全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备案累计入库达270家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达41家,均创历史新高。

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村民在展示丰收的杂交水稻。 杨云 摄

优服务引人才 激活科技攻关动能

在今年的黔东南州科技活动周上,黔东南州70多家相关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通过悬挂横幅、展板展示、操作演示、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为市民重点宣传《科技进步法》《科普法》等法律法规和创新创业政策等知识;期间,还开展系列科普赛事以及校园科普、主题展示、专家义诊、科技服务等各类科普活动,并向公众免费开放16家重点科普示范基地。

这是黔东南州围绕推动科技创新,打出的一套优服务、引人才、促创新的“组合拳”。

“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借助“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通过科普大篷车,推动科技实践进乡村,实施科普惠农兴村、科技致富“二传手”、科普重点“五大工程”等,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注册成为科普信息员的人数达10.87万人,共分享和传播科普文章760.62万(次)篇,月活量有32.39万人,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在全国、全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比赛上,全州各学校青少年频频获奖,其中获省一、二、三等奖分别达37个、136个和213个。

省级科技特派员到凯里市马安村,指导蜜蜂养殖户追花夺蜜。 (黔东南州科技局供图)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抢抓“桥头堡”政策机遇,借力大湾区管理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构建起“国家—省—州”三级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专家指导—团队服务—基层实施”金字塔式科特派服务体系,全州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实现量质提升。

聚八方英才而用。建成全州科技人才“蓄水库”,集聚西南大学、贵州大学等221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入库,并选派20名“科技特岗”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引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省内外科技人才56名为产业把脉问诊。全州有4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团服务4个乡村振兴重点县,有16个科技特派团服务16个县(市),有22个产业小组服务22个重点产业和146个示范基地。

州通过“项目+人才”模式做好科技人才培养,全力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目前,全州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42人。

如今,优秀人才扎根,创新成果涌现,科技创新强力在这里不断萌芽、长出新叶,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黔东南州大力开展科技示范创建工作,先后创建科技示范乡镇27个、科技示范村77个、科技示范户392户;全州获批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19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48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创建各类科技示范基地304个。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未来,黔东南州将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奋力书写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蒋鸿琪

二审 凌忠云

三审 熊诚 沈安永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